博宝艺术家 > 艺术家 > 汪吉麟个人官网
销售作品
欣赏作品
浏览
21350
分享
783
粉丝
1284
+关注
更多
—  微信扫码 参与互动  —

汪吉麟

汪吉麟 又名汪蔼士?1871—1960 ,丹阳市珥陵镇人。珥陵是丹阳四大古镇之一,古时称珥村。丹金漕河横贯珥村,汪吉麟就生长在东岸上有两层楼阁的富裕人家。家里人把汪吉麟从小送到就近的私塾读书。私塾屋前有几株古梅,屋后有一片翠竹。课余时间,小汪吉麟喜欢在梅树下玩耍,一时高兴起来,偶尔也胡乱画几笔梅花,正巧被私塾先生看见,大为惊异,认为汪吉麟有敏锐的观察力,将来一定会有很大的艺术发展前途。于是,私塾先生把家藏的《芥子园画谱》赠给汪吉麟作为范本,培养了他的绘画兴趣,并潜心着重指导。汪吉麟果然不负恩师的希望,将书中的“六法、六要”等画诀印之于心、形诸于手,把《芥子园画谱》画得滚瓜烂熟。汪吉麟十二三岁能诗,善画。当地人称赞汪吉麟为奇才。私塾先生告诫汪吉麟,要师造化、广交朋友、突破成规、另辟蹊径,才能够出人头地。若干年后,汪吉麟为了生计,寓寄北京,从此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。在北京,由于汪吉麟的画法与众不同,有许多人来求画,名声日益大噪,被世人赞扬备至。汪吉麟与人为善,喜交画友,先后与陈师曾、陈半丁、胡佩衡、王梦白、于非暗、溥心畲等著名画家来往甚密,商讨画学,切磋艺事。1917年,齐白石55岁,第2次赴北平以卖画、刻印为生。当时齐白石在京尚无名气,汪吉麟请齐白石刻印数方。因此齐汪相识,两人意气见识相投,遂成莫逆,经汪吉麟的引见,齐白石又结识了陈师曾等在京的文化名人及画家。齐为汪刻“画吾自画”印章时,齐白石曾请教于48岁的汪吉麟,汪吉麟劝告齐白石不要做“青藤门下走狗”,要自创画法。齐白石听取了汪吉麟推心置腹的话,一改冷逸孤高的画格,取民间绘画色彩的浓艳热烈入于水墨,化大俗为大雅,笔墨韵味,浑融一气。齐白石著名的“衰年变法”便始于这一年。《白石诗草》云:“余作画数十年,未称己意,从此决定大变,不欲人知,即饿死京华,公等勿怜,乃余或可自部快心时也。”1922年,齐白石60岁,其画由陈师曾带到日本,参加《中日联合绘画展》,齐白石的画引起了日本画界的轰动,其画销路非常好。从此,齐白石名声大振。可以说,齐汪的相交是画坛一大幸事也。1925年?乙丑 ,齐白石63岁,著名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拜齐白石为师专学草虫。同年秋天,齐白石对梅兰芳说:“你姓梅,理所当然要画好梅花,当今画坛,梅花画得最好的是汪吉麟先生。”于是,经齐白石推荐梅兰芳拜汪吉麟为师,学画梅花。抗战期间,梅兰芳拒绝日伪邀请演戏,闭门谢客,专心习画,后因生活困难,一度靠卖画为生。1945年春,梅兰芳经王梦白、汪吉麟、齐白石等人的帮助,在上海办画展取得成功。著名的大画家张大千,也非常敬重汪吉麟,汪吉麟长张大千28岁。他们经常雅集、吟诗、唱和、作画。大风堂珍藏纵42.5厘米,横176厘米的石涛兰竹手卷,签条为张大千手书,王师子引首,黄宾虹、汪吉麟、谢玉岑等跋。1932年秋,62岁的汪吉麟与34岁的张大千合作画了《梅下高士图》,纵173.5厘米,横79.8厘米,张大千运用细而圆润简疏的流利线条,了了数笔,刻划出一位高士儒雅端庄的神态,容貌清癯,席地而坐,面对梅花,凝神遐思,吟诗作词。汪吉麟补画的梅干从右边跃出,蟠曲的古枝,稠密绽开的花朵,显得格外璀璨。画面的置陈布势,疏密、动静、张敛,天人合一,启人高志,发人浩气。此图可见汪吉麟与张大千的志同道合非同一般。此画曾于1995年出现在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春季书画拍卖会上。2004年5月15日,嘉德春节艺术品拍卖会上,第138号拍品,纵74.5厘米,横32.5厘米的《竹溪帆影》图备受收藏界关注,画上题为:“伯敏仁兄方家属,汪吉麟写竹,张爰?大千 补成。”画面中间偏左一大片茂林修竹,郁郁葱葱,下方峰回路转,清溪曲水,潺潺有声,长流不息。右上方鼓起一艘风帆,背景平沙远坡,山光水色,相映成趣。汪和张经常合作,相互推崇,相互谦让,被画界传为佳话。1937年-1939年之间,当时15岁的郑岷中仰慕汪吉麟的大名,拜汪吉麟为师学画。1946年后,他在紫禁城博物馆做过研究员。现为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、书法家协会会员,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,曾发表过许多有关书画和古琴方面的文章。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,艺品和人品缺一不可。汪吉麟不是为艺术而艺术,而是通过他的爱国行动,使他的人品和作品更充实,更有光彩。1951年10月22日,北京新华社发表了著名作家老舍给志愿军指战员的一封信:《我们的心随着你们的心兴奋地激跳》……那些年老的画家们也组织了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。91岁的齐白石老人,81岁的汪蔼士?汪吉麟 先生,77岁的陈半丁先生,以及其他的六七十岁的老艺术家们,都昼夜赶制作品,拿去义卖,捐献全部收入买飞机大炮。人们赞赏汪吉麟画的梅花,更佩服汪吉麟的爱国主义精神。1960年10月23日,汪吉麟老人驾鹤仙去,享年90岁。他的画品正如梅花一样清香高洁,其艺术风范也永世长存。梅花凌寒雪中出,一枝独放天下春。梅花第一个迎接明媚的春天,梅花的玉洁冰清,傲雪节操,素质贞心,是历代文人及画家咏颂作画不止的题材。从梅品来说,梅花确是冠于群芳,品格高尚,本质瑰美。梅花香自苦寒来,著名画家汪吉麟的一生,与梅花有着不解的情缘。现列举几位历代画梅高手的作品,与汪吉麟画的梅花,略为比较一下,我们更可以看出汪吉麟的艺术成就。以梅为题材作诗绘画,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。张僧繇画《咏梅图》,梁简文帝萧纲作《梅花赋》:“既玉缀而离珠,且冰悬而雹布,标半落而飞空,香随风而远度。”还有“梅花特早,偏能识春”的诗句。当时,张僧繇画的是人物画,梅花只是配景而已。在唐代,有许多名家喜作梅花诗,如杜甫有《江梅》、白居易有《新栽梅》、柳宗元有《早梅》、张九龄有《庭梅咏》。其时,花鸟画虽然已经独立成科,画梅花的题材逐渐丰富,但画图中都以禽鸟或其他花卉组合。宋林和清,一生未仕,隐居西湖孤山,写下了不少咏梅诗,其中《山园小梅》的:“众芳摇落独暄妍,占尽风情向小园,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。”诗句脍炙人口,千古传颂。专题画梅,实际上是从宋代开始的。历代传承记录专事画梅的画家很多,但真正画得好的画家却寥寥无几。历代画梅高手如宋杨补之、元王冕、明陈录、王谦、清汪士慎、李方膺、吴昌硕等,他们画梅虽各有风格,但不离其宗源的演变。《华光梅谱》出现在宋代,这说明宋代画梅的理论和技法,达到了一定的完善程度。千百年以来,代代相传,备受推崇。据说此梅谱是华光寺僧所传,杨补之记之。杨补之画梅的“倒晕素质法”是先用墨勾花朵,然后用淡墨晕染质地,在深色底上衬出白花。生动自然,野逸多姿。元王冕画梅千丛万簇,更显风神绰约,珠胎隐现,开密枝繁花画梅之先河。著有《梅谱十要》。明陈录号称如隐居士,以烟雾横遮梅枝,使所作梅花更添几分神秘,几多清逸。王谦画梅气势磅礴,铁干剑枝,虽花有万蕊,但疏密有致。清汪士慎画梅自跋:“闲贪茗碗成清癖。老觉梅花是故人。”梅影横斜,浅清秀雅,其寒香冷气都溢于纸中。李方膺画梅苍劲浑古,乱头粗服,“挥毫落纸墨痕新,几点梅花最可人。”痴称梅为平生知己。吴昌硕画梅突破陈规,朴茂雄健,枝干交错有序,以气韵生动见长。现代汪吉麟常用“画吾自画”的印章,印证了他突破陈规,敢于独创,自成一家的精神风貌。汪吉麟一生爱梅、植梅、咏梅、痴心画梅不下千幅。汪吉麟画梅的特点是浓墨不落滞板,淡墨不觉轻浮,浑厚凝重,立体感强,不类古人,也从不因袭,别具一格颇有新意。他所画的梅花,既重形式又重意境,多种用笔,多样用墨,变形求新,别出心裁。画面的构图是运用八卦式的方法,老干蟠曲,六面出枝,前后上下穿插自然,劲健多姿,千花万蕊不感堵塞,繁枝密花尽显空灵。淡墨勾花,浓墨点蕊,枝梢花朵的颜色深浅相宜,每簇梅花四面顾盼,苍润秀雅,清气袭人,生机蓬勃,欣欣向荣,画出了梅花的玉姿暗香及诗人的清逸心境。把梅品、人品融汇在一起,显示了淡泊而高雅的君子气质,体现了时代的精神。古人云:“画梅须高人也,非高人画梅则俗。”汪吉麟阅历资深,博学多才,把文学和人格融于画梅之中,笔情、墨趣、形态、神意四合统一。其诗倾写胸臆,自出机抒,格调高雅,冠古而绝今。现引录汪吉麟画梅题跋诗数首如下:一 凡艳斗朝霞,不是桃花色,枝写超山古,绛留宋家雪。二 骨格清寒不染尘,喜于淡处著今身,洒痕红山瞿昙画,亦有孤山本色真。三 清癯寒瘦越精神,管领孤山几许春,最好一枝疏升明,也无俗气也无尘。四 清高气味乾坤外,潇洒风情水石间,羞与群芳争妩媚,自甘寥落傲烟寰。五 为梅常写止,梅亦笑吾痴,同是岁寒友,相看不入时。汪吉麟画梅花独树一帜,山水、花卉、鱼虫无所不能,也很精湛,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。北京荣宝斋、上海朵云轩、南京十竹斋都把汪吉麟的画挂在玻璃橱窗里作为镇店之宝对外展销,可见其名甚扬。其艺术简介略见《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》、《中国画会会员录》、《江南书画展览册》、《中华美术界当代美术家列表》、《德嘉艺苑近现代书画简介》和《中国现代书画家辞典》。

返回顶部